成長的旅行
文/熊亮 知名圖畫書畫家
在信誼圖畫書獎的參賽作品中一眼看見這本,很喜歡。首先是風格,介於寫實與擬人之間的動物繪畫,包括生動的形體動作和戲劇表現力。我一向認為這些是構成插畫的必要能力。有了這個基礎,我們可以繼續變形或自由組織,甚至抽象化。最早接觸插畫時,感覺大家不太重視這個部分,因為在傳統學校的藝術學習中並沒有關於這部分的專門訓練,而中國藝術的傳統,也在南宋之後被不求形似的文人畫所取代,唯妙唯肖的刻畫能力不再是主流—但在不少畫家作品和民間小說的刻本中,我們還能窺見這類趣味十足的繪畫表現,脈絡雖未斷裂,但也沒有得到多樣化的延續發展。
隨著對圖畫書認識度的提高,越來越多的畫家開始補強這一領域。《豆丁要回家》這本書正是其中鮮明的代表。它讓我想起了「彼得兔」時代的繪畫風格,也讓我想起南宋那些優雅的畫家—折一枝一果或是匍匐於花草前悉心描摹,樂在微妙而廣大的世界中,並賦予每一個動物和植物生氣盎然的個性和意味。
其次,這本書故事的講述也非常流暢,細節和情節變化很戲劇式,每一個翻頁與情節的變化或換場都無隙合轍,讀來十分乾淨俐落,這也是我覺得驚喜的地方。
這種風格與故事上的「完美」,並不是說畫技,而是其氣質上太符合標準審美了。讓我想起一位圖畫書界老前輩對我說的話:「一本書應該有那個人的氣味,而不一定是這本書該有的氣味,所以讀書時不妨聞一聞,很有意思。」我記住了這句話。作為家長,我給孩子選書時不但重視圖文講述的趣味,也重視這本是誰的書。不管他的味道是溫甜也好,苦澀也好,我都希望作者把自己不一樣的東西呈現給孩子。
當然除了風格,語言也非常重要,我們的畫面構成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,把對視覺終其一生的探索變成故事中的畫面給孩子,才能讓孩子有不同發現。
這些想法,與作者共勉,我非常高興《豆丁要回家》這本書得以出版,大家可以讀到這個故事,自然又生活化,旅行中的探索就是成長的過程,其中滋味,孩子讀的時候一定比我們這些大人明白得多。